Tuesday, January 24, 2012

黄乃裳

根据官方“闽清县志”的资料,黄乃裳根本就是被驱逐砂拉越的。这件事在诗巫就很少被提起来,弄得他一去不返的原因不明不白,因为大家已经快把他当神看待。

可是,闽清县志对被驱逐的原因又这么写“黄乃裳因不让在垦区内贩卖鸦片和开设赌场而违抗了当地政府的旨意,被驱逐回国”,难道政府要贩卖鸦片和开设赌场是事实吗?

历史是不能改写,也应该正确地报道的。

===========================================
黄乃裳
  (1849~1924)
  
  又名九美,字绂丞,号慕华,坂东镇湖头村人。生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家庭世代业农,兼作木工。由于家境贫寒,黄乃裳童年时期经常协助父母劳作,以后靠半工半读开始读书识字。同治三年(1864),基督教传入闽清。同治五年,黄乃裳由美国牧师薛承恩介绍加入基督教。在教会里,他一面继续学习中文,一面勤修英文,不久就精通英汉两国文字,曾分别与牧师薛承恩、蔚利高合译《天文图说》、《大美国史略》,还用福州方言翻译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光绪元年(1875),与人合写关于革除缠足等5篇论文,印成散发,广为宣传。次年,与友人合作,在福州创办福音、培元、英华3个书院,为福州第一批新型学校。

  黄乃裳并不热衷于科举考试,光绪三年中过秀才后,直到光绪二十年才中举人。由于他经常与教会接触,接受了不少西方的科学思想。他积极提倡“格致”之学,又在福州创办《福报》(福建最早发行的一份报纸)。黄乃裳常在报上撰写论文,鼓吹维新变法和政治改革。光绪二十三年,黄乃裳到北京会试落第,之前他三弟黄乃模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牺牲,这些沉痛的经历使他产生了积极寻求变革时政、救国救民的思想。为了配合康梁维新派的政治活动,曾向清廷上书8次,请求废科举及改革文字等。戊戌变法失败后,黄乃裳逃过了清廷的追捕回到福建,寄望清廷施行新政的幻想完全破灭,此后他开始把精力用在解决乡亲的温饱问题止,为家乡父老办不少公益事业。

  光绪二十五年秋,黄乃裳携眷南渡。先在新加坡任《星报》总编辑,后又到沙捞越寻找垦殖创业地点,终于选中诗巫这块沃土。光绪二十六年,黄乃裳与沙捞越王正式签订垦约,以“港主”的身份,承包了诗巫的垦殖权,并把这块地方命名为“新福州”,同时成立新福州开垦公司。他一面筹办公司,一面又亲自回国,到福建的闽侯、闽清、古田、永泰、屏南、福清等地,招募以农民为主,包括手工业工人、商人、医生、牧师等各种人才共计1118人,组成垦殖团体,分3批来到诗巫。

  开发“新福州”垦区任务非常艰巨,黄乃裳以身作则,和垦民们“食与共席,睡与同榻,凡平生所未尝之苦楚,无弗尽尝”。当时诗巫瘟疫流行,气候恶劣,起初垦民们不服当地水土,病者死者继续发生,但在黄乃裳的鼓励与教导下,终于战胜了自然,摆脱了困境,勾画出“新福州”的壮丽蓝图。垦区初期只种植甘薯、杂粮、蔬菜之类的农作物,后来大量引种橡胶成功,使垦区的经济得到飞跃的发展,从此“新福州”垦区成为南洋群岛的一个主要橡胶产地。

  公元1904年,黄乃裳因不让在垦区内贩卖鸦片和开设赌场而违抗了当地政府的旨意,被驱逐回国,但“新福州”垦区仍然继承黄乃裳艰苦创业的精神,进一步发展壮大起来,而且源源从中国吸引来大批华侨新垦民。今天的诗巫已发展成为马来西亚沙捞越的重要都市。后人为纪念黄乃裳的功绩,把诗巫市的一条街命名为“黄乃裳街”,并设立黄乃裳中学,还给他立了塑像。

  黄乃裳除了开辟“新福州”垦区,还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呕心沥血,贡献了毕生精力。他从戊戌政变后不久就开始追随孙中山。光绪二十六年七月,黄乃裳回国途经新加坡时见到了孙中山。孙中山对黄乃裳开发南洋的壮举极表支持,并向黄作了临别赠言。在孙中山的指引下,黄乃裳认识到“非革命不足以救亡拯毙”。

  黄乃裳被沙捞越政府驱逐之后,曾在新加坡《图南日报》参加编辑工作。为了扩大宣传革命,《图南日报》将邹容的《革命军》改名为《图存篇》,印发1万册,黄自携5千册回到国内,在广东、福建的一些城市散发。同时,在这两省广大地区发展革命力量,策划与组织武装起义。光绪三十一年,黄乃裳在厦门主办《福建日日新闻》报,开展革命工作。他虽是基督教徒,但在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这一大事上从不含糊。当时美国曾向我国要求续订歧视华工的条约,黄乃裳便在《福建日日新闻》上给予强烈的抨击,号召同胞们团结起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次年,黄将国内形势向正在新加坡的孙中山报告,并加入同盟会,成为华侨中最早的同盟会员之一。光绪三十三年黄冈起义前夕,乃裳因胃病未能赴起义前线,但他的许多学生都参加了这次起义。

  黄冈起义失败后,黄乃裳回到闽清,继续为故乡人民办实事。他一方面致力于发展地方教育事业,在福州创设全梅简易师范学校,还担任福州的英华、福音、培元3所书院的教务长,一方面又尽力为家乡兴办实业,组织民船公会,鼓励家乡人民从事民船运输,从闽北运米到福州销售,使闽清的经济的状况一度好转,也解决了福州各地的粮食问题。
  武昌起义胜利后,为推翻清政府在福建的统治,黄乃裳发动英华、福音、培元3书院的学生30多人,组成学生炸弹队,以配合福州的武装斗争。在福州光复那天,黄乃裳高举“国旗”进城,并将“国旗”升在武备大学堂的旗杆上。
  福建省军政府成立初期,黄乃裳曾一度出任交通司司长。时福建地方财政十分困难,他以私人名义通电南洋华侨募捐70万元,并再向富商筹款百余万元,使军政府度过了光复初期的经济难关。不久,黄乃裳因不满省政府政务院院长彭松寿的倒行逆施,愤而辞职,回到闽清。民国3年(1914)初,福建政权由袁世凯爪牙汪声玲把持。汪疯狂镇压反对派,还以“怂恿种鸦片”的莫须有罪名判黄乃裳无期徒刑。黄乃裳被捕的消息传出后,南洋各埠舆论大哗,营救黄乃裳的各地代表聚集新加坡,严词责问中国领事馆,强烈要求释放黄乃裳,终于迫使袁世凯爪牙让步。

  黄乃裳获释后,革命意志益坚。民国5年,他创办《伸报》,继续宣传民主共和,不久因军阀段祺瑞的压力而不得不停刊。此后他一直为闽清家乡人民兴办教育、水利等公益事业,如发动开辟长达26里的“福斗圳”,使家乡许多“望天田”得到灌溉。

  民国9年,黄乃裳不顾年迈体弱,应孙中山的邀请,赴广州就任大元帅府高等顾问。次年因病重而辞职回梅休养。民国13年9月22日在闽清县城逝世,享年76岁。

  黄乃裳不但是一位革命家、实业家,而且也是一位热心普及教育的教育家。早在维新变法运动之前,他就向清廷上过《请行切音析》条陈,倡仪采用新的切音法,以普及语言文字教育,后来又主编出版《福州音普通字教科书》2册,为在福州方言区推行普通话教育做出了贡献。

1 comment:

  1. It's clearly recorded in the Methodist church history that Wong Nai Siong was deported by the Rajah. Read the following online book, starting from the section "Immigrants in Sarawak":
    http://www.archive.org/stream/twentiethcentury04copp/twentiethcentury04copp_djvu.txt

    As described in the book, it was Reverend James Hoover who turned the fortunes of the Foochow colonists around after the hapless Wong Nai Siong left. If it wasn't for Hoover's life's work in Sibu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oochow colonist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 would not be a Foochow success story to speak of today. Be that as it may, unlike Wong Nai Siong, Hoover gets no schools and roads named after him, and no endless God-like praise and reverence either.

    ReplyDelete